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 委员事迹 > 正文

对石柱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1/11/29 来源:本站 浏览: 次 字号:

政协工商联委员小组  县工商联主席   曾  波

石柱自唐武德建县距今已有1390多年的历史,这片热土一直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石柱县委书记王华成功的提出了“两翼展翅(农业、工业)、五龙腾飞(‘青龙’指林业、‘白龙’指长毛兔、‘黄龙’指烤烟、‘玉龙’指蚕桑丝绸、‘天龙’指食品药品加工业)、百花争艳(指多种经营、多头发展)”的工作战略,大力实施了“山上烟林药连、山下桑果兔猪、山上山下粮食安天下”的工作重点,采取了一个支柱一套班子、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一级向一级负责、凭政绩用干部的工作方法,激励着石柱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和重点,全力展开工作,开创建立了石柱农村骨干商品基地,打下了石柱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后经几届县委书记的不断升华和努力工作,使石柱成为了“中国黄连之乡”、“全国最大的长毛兔基地县”、“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基地县”、“重庆最大的马铃薯基地县”等,直到本世纪的“十一五”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布署、紧跟全市“加快”和“率先”发展步伐,抢抓交通区位加速嬗变的历史性机遇,以盛娅农为书记的县委、政府提出了“建设渝东枢纽门户和渝东地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了“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的战略重点,采取“改善环境、培植产业、积蓄后劲、推动发展”的工作方法,使石柱经济发展由农业、农村为主开始转向以工业、商业为重点的思路的转变,开展了解放思想、对比培训、改善环境、招商引资等工作措施,使石柱经济跃升到了“六个翻番、六个零的突破和六个全面提升”的最佳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今天,石柱正处“十一五”和“十二五”承前启后的新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石柱已有的良好佳绩、面临石柱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再鼓干劲,再争上游、再立新功,浅谈我的个人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新一届领导面临的形势

石柱经济以其最大的承载力在高位线上运行,新一届领导面临着:

一是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骨干商品基地的巩固,面临劳动力缺乏和工业商贸经济的冲击,巩固提升农村骨干商品经济任务艰险;

二是工业经济水平不高,“毛”多“肉”少,存在土地、资金、人才的紧张,特别是工业园区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多;

三是生态旅游和城镇建设起点较低,承载能力不强,面临资源受控、投资开发受限受阻;

四是农村发展基础薄弱,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较为艰难;

五是干部干事争先的激情皮软,负面影响较大,精气神不足。

为维护和保持石柱经济高位运行,任务十分艰巨,但石柱又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机遇:

一是国家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大开发、大改革、大开放必将带动石柱发展;

二是石柱是唯一同时跻身“成渝经济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两个国家层面的开放区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石柱地处重庆“一圈两翼”的结合部,兼有三峡库区后续政策和民族地区政策的支持;

四是石柱纳入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重点工业发展极快,又是重庆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的政策保障有力;

五是随着“四高一铁一港”综合交通体系的加速建成,石柱的经济区位优势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综合判断形势是:既面临发展的新时期,又面临发展新困难,可以说是困难与机遇同在。我们只有正视困难,排除困难,力挽狂澜,争取主动,抢抓机遇,多快好省地前行,才能迎来新的署光。

二、对石柱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问题,与时俱进,我们必须目光远大、规划宏伟,高起点、高要求围绕加快推进“五个率先”,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全面加强石柱经济的县内外合作与交流,做好服务库区、服务重庆、服务全国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高位突破。我认为:

(一)明确战略思路

总结石柱发展历程,展望重庆的未来与要求,未来五年石柱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建议为“推进五个率先、打造五个中心、建设五个石柱、落实民生十条”,即:率先提升农业产业,加快打造农产品加工交易中心;率先提速工业经济,加快打造工业配套服务中心;率先建设交通枢纽,加快打造物流汇集转运中心;率先构建商旅城市骨架,加快打造民俗休闲度假中心;率先启动人才战略,加快打造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二)明确战略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的要求,围绕石柱“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认为:未来五年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各项专项指标,应本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程展望,应定位在“十一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平均年均增速达20%以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是可行的,战略目标依据充分可靠。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