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艺苑 > 文学作品 > 正文

历史的悲歌——读《巴国盐道》所想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12/2 来源:本站 浏览: 次 字号:

谭继文的《巴国盐道》

《巴国盐道》是谭继文先生重走古盐道后,用一年的时间,以“平行皴”画石技法创作的一幅中国画。该画长366厘米,宽224厘米,是一幅由三张8尺萱组合而成。作者用了一个浅黄色调子,巧妙地勾勒出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远看,那一捆捆密集而又富有运动感的平行线,表现方斗山脉像一条翻滚的巨龙出没于飘舞的白云之中;细看那厚重而大气的页岩石头,又像一页页一本本厚重的历史线装书,记载着土家族人背运锅巴盐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的情景,眼前迷漫在白云深处那层峦叠嶂的页岩石峰和一条陡峭的石梯坎路,让人遐想联翩。

谭继文的故乡,古为巴郡和巴东郡交界的西界沱(今为西沱镇),地临长江南岸回水沱得名。至今西沱古镇还存留历史遗迹的上盐店和下盐店,古为川东、鄂西边境物质集散地之一,是历来商贾云集的地方,也是宋代著名的陆运交通线,川盐要通过西界沱转运去湖北省恩施、利川、来凤一带销售。因当时武陵山区清江流域一带的盐源枯竭,四川自流井、贡井盐抢占了市场,原运去湖北的巫山盐、彭水郁山盐失去竞争力,于是“川盐销楚”就以西界沱下盐店为起点,沿江上游成都、重庆、涪陵等地的盐运至西界沱,由运盐的下力人(俗称“背二哥”)翻越方斗山、楠木垭,经王家乡清龙场、过石家坝、入黄水坝,经锅厂口、青冈坪、坡老巷、回面坡、万胜坝、八角庙、摩天坡、冷水溪,翻越“川鄂屏障”的七曜山,到达湖北省的利川、恩施等地,全程300多公里,一米多宽的青石梯路犹如一条巨龙在深山峡谷中穿行,故有“长江千里古盐道”之称,西沱镇下盐店古建筑既是历史千里盐道的起点和转运站,又是“川盐销楚”的历史见证。

那些专门运盐的背二哥们,凭着两件宝贝求生存。一是扁背,即用一个约高1尺、宽6寸的倒梯形木墩子,上面钻有6个孔,其中有4个孔穿两条棕片制成的背带,另外2个孔插着两根约3尺长的竹竿,右边的竹竿顶端系着一根麻绳,麻绳的另一端系着一个小竹篾圈(刮汗水用);还有一件宝贝就是成“丁字形”的背打杵,他们把装有盐的麻袋捆在扁背上,背上背着沉甸甸的盐,手里拿着背打杵,一步一步跋涉在“川盐销楚”的盐大道上。累了的时候,背打杵就当歇气坎,在石梯坎上一杵,“嗨”的一声山吼,背上盐的重量全落在背打杵上,算是歇气。歇气时一手稳住背打杵,一手不停地用小竹篾圈刮脸上的汗水。这些背二哥们就靠这二件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川盐销楚”大道,那深陷在青石梯的脚印、背打杵印就像一枚枚印章烙在青石板路了,定格于历史画卷之中。

画家谭继文的老家就住在盐大道旁,从小喝着长江水、听老人们讲盐大道故事长大。就在他12岁那年,为了凑足读初中每学期的6元学费,他和他父亲背白菜到冠头场(今临溪镇)卖,走的就是这条盐大道,来回24小时,亲身体验了过去背二哥的艰辛时感叹地说:“他们背上背的何止是盐?简直背的就是一座大山”。这段历史虽然已成过去,但盐大道的记忆在他脑海里已梦回萦绕,刻骨铭心。

后来,画家谭继文虽然已走出了老家,但他对家乡的眷念,盐大道的记忆,无时无刻不在揪着他的心。他想:再现历史画卷,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于是,他曾多次重走盐大道,寻找创作灵感,每走一次眼前浮现那一幕幕背二哥们的情景,令他油然而生,以盐大道为主线,以页岩石为背景,以人物、石梯坎为内容,见证历史画面,表现土家族人那种顽强拼搏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创作了《巴国盐道》这幅画。《巴国盐道》问世后,先后在《美术》、《人民日报》、《国画家》、《人民网》、《央视网》、《重庆三峡博物馆》等刊登和展览,引起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我们在感叹历史厚重之余的今天,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兴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经过不懈努力,昔日的巴国盐道被一条条高速公路或水泥硬化主干道取而代之:川汉(四川至武汉)公路,1978年11月全线竣工,石柱县境段从沿溪入境,经鱼池、黄水、枫木至湖北省利川县鱼泉口,全长104公里,其中干线85.8公里,支线3条18.2公里,西沱镇与川汉公路相接;沪渝(上海至重庆)高速公路忠县至湖北利川白羊塘,全长80公里,其中石柱县境段65公里,于2004年11月开工,其互通连接路县城至三店、黄水至冷水、万朝至磨子同步推进,2009年12月石柱段全线贯通,石柱成为重庆东出湖北至上海最快捷的陆上通道。如今,县内省道S105线、S202线、S302线等公路路面铺油、加固连接各乡镇,加之“川盐销楚”口岸的西沱港和盐大道起点,全县交通线路像蜘蛛织网,四通八达,巴国盐道成为一段历史记载的符号,永远铭记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