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艺苑 > 文史资料 > 正文

石柱县土家“传统院落”的文化特点及保护对策研究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11/10 来源:本站 浏览: 次 字号:

河嘴乡湾底院子

王家乡锣田院子

中国传统院落,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形势下,院落也有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一种院落形态反映着一时一地的生活状态。千百年来,这种内向趋于封闭固守,传续东方文化中宗族血缘、伦常道德的情感空间,承载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人的性情和性格。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建筑和居住形式,更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生命情结和灵魂与情感的寄托所在。

一、“传统院落”的概念及沿革

所谓“传统院落”,主要指散存在民间由多间单体房屋连体组成的自然民居村落,民间俗称大院子。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作为自然界的灵长类动物,生活的第一要素是活命,即生存和安全。只有在生存和安全的基础上,才可能从事其他诸如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一切社会活动。人的生存,离不开居所。

人类居所由岩洞蜗居走向城镇高楼,历经了茅僚草舍、泥墙窝棚、砖瓦木楼的渐进演变。走出岩洞的人类,择地造居,无论是茅僚草舍或泥墙窝棚或砖瓦木楼,都叫房屋。为了生存更安全和某种意义的需要,人们将房屋四周用墙垣围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空间,就成为院子,即“院落”。

《广雅》有云:“院,垣也。”就是说,凡四周有墙垣围绕的便可称为“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喜好聚群而居。人的活动从自然个体到家庭,从家庭到宗族,从宗族部落到集社以及更大的社会群体组织,逐渐扩大。院子也由单家独院到宗族大院到连片群居,由小到大,进而发展为集镇、街市、城镇、都市。

生存就要发展,发展是为更好生存。可以说,院子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起点、基础、核心和见证。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院子,文化积淀深厚,历久不衰,以致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集中演绎着一方风土民情,表现人们的家势强弱、信仰志向、精神风貌、思想情感,这就是当下建筑文化概念中的“传统院落”。

本文所研究和主张保护的,就是这样的院落。

二、石柱土家传统院落的文化特点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面、长江南岸、武陵山区腹地,与鄂西结壤,是古代巴楚文化结合部,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建县,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全县幅员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54万人口,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2%,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县和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散布着五六百座土家“传统院落”。这些院落,大都有着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历史,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记录着土家族的兴衰和土家人挥之不去的乡愁,镌刻着土家先祖渐行渐远的足迹。一座座古老院落就是一个个百转千回的故事,也是一首首历久弥新的古老歌谣。走进一座传统院落,就是走近一段历史;手抚一堵陈年老墙,就是抚摸一段沧桑岁月。

散布于广袤乡村的石柱土家传统院落,既有着共同特点却又各领风骚,无不折射出土家祖先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智慧和光芒。调查发现,石柱土家传统院落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年代久远,规模庞大。每座院落都有着几百年历史,有的始于“胡广填四川”外来移民举家迁建,亦有早年的朝廷命官遭贬流放举家落荒建居。这些院落大都是几十间上百间房屋连体成片,能居住几十户上百户人家,兴建年岁越久,家势发展越大,院落越显古朴凝重。

二是选址择地讲究龙脉风水。土家人建房很看重“龙脉风水”,大都依地理山势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只准青龙高一丈,不许白虎抬头望”的传统法则择地选址。所以,传统院落所在地必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

三是坐落朝向、结构布局考究。传统院落的坐落朝向大都遵从“负阴抱阳、坐北朝南,通风采光、冬暖夏寒”法则;布局形式虽千姿百态却不失尊卑主从、中轴对称;类型上大致有四合院、三合院(箢箕口),有“日”字型、“E”字型,有平行排列状、众星捧月状,无论哪种类型都能找到中轴向心;结构讲求坚固实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土木结构、竹木结构、土石结构、石木结构;设计考虑封火防盗、排水流向、防震抗灾,无不缜密,半数大院配建有高挺坚固的石碉楼或土碉楼于侧,以防入侵之敌与不测之难。

四是集成民族特色,体现多元文化。院落风貌大都以土家吊脚楼为主,构造为千柱落地、杆栏走廊、翘角飞檐、斗拱穿梁。大多数院落有柱础壁墩、门楣窗棂、牌匾碑檐、木雕石刻,装饰有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双龙戏珠、丹凤朝阳、花鸟虫鱼等各种花纹图案,典雅横生,精美绝伦。这些建筑集民族艺术之大成,体现了土家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与高超的雕刻技艺。有的吸纳了中国北方建筑风貌元素,有的吸入了西方建筑文化元素,那便是实力非凡的大户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