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崛起 走特色康养之路
——关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西昌市康养产业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群团界别小组
为学习先进经验,助力康养石柱,6月26日至30日,县政协群团界别前往四川省攀枝花市、西昌市等地考察调研学习康养产业。界别委员们先后参观了攀枝花市东区德铭菩提养护院、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台湾敏盛长辈照护中心、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普达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区、仁和大河流域,米易县北京华方米易颐养中心、海棠湾自驾游营地、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易园、文化广场,西昌市邛海公园、西昌市奴隶博物馆等地等地,详细了解学习“康养+”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城市发展历程、城市景观打造、民族文化传承等情况。现将考察学习具体情况调研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一)攀枝花市基本情况
攀枝花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1965年建市,是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是四川通往南亚,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和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下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幅员面积7440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万。全市城镇化率65.34%,居四川省第二位,其中98%的城镇人口由全国各地汇聚而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尤其是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3%、93%和全球的11%、35%,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石墨储量居西部之首,工业化率67.5%,居四川省第一位。气候舒适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平均气温20.3摄氏度,是全国三大热作区之一,温度、湿度、海拔高度、优产度、洁净度、和谐度等指标十分适宜人居,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康养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在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首届中国(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第六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品牌形象日益打响。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14.68亿元,人均8.22万元,居四川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2860元、14057元,均居四川省第二。由于温暖宜人,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老年人到攀过冬,众多国家级、省级体育运动队选择在此冬训,被誉为“康养天堂”和“冬训天堂”。
(二)米易县基本情况
米易县隶属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东北部,安宁河于雅砻江交汇区,幅员面积2153平方公里,有汉、彝、回、白等26个民族,总人口22万人,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9.7摄氏度、日照2379小时,降雨量1112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雨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气温日常变化大而年变化小,是“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的度假休闲康养理想目的地。森林覆盖率达62%,是省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绿化模范县。被命名为“全国立体农业县”和“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早市蔬菜、早春枇杷、晚熟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具有早、稀、特、优特点。县城坐落在安宁河畔,是攀西腹地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宜居小城。
(三)西昌市基本情况
西昌市位于川西高原的安宁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地,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结合处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西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彝、回、藏等28个民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77%。幅员面积265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8个镇、29个乡,2015年户籍人口65.3万人、常住75.4万人,城镇化率为56.94%。。全境海拔在1500米以上。地形以中山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78.9%,高山、低山分别占1.1%和3.4%;河谷平坝面积占16.4%,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素有小“春城”之称,蕴藏着丰富的气候资源,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雨量充沛、降雨集中,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等特点。白天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二、攀枝花西昌康养产业的特色做法
(一)超前科学规划,特色成效明显
1.规划超前。2005年起,攀枝花开始包装“阳光”。2011年起,着手打造国家级康养产业基地,目前,攀枝花已编制完成《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攀枝花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发展规划》《攀枝花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二滩湖区旅游开发总体策划》等多个规划,攀枝花市正会同西南交大开展《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试验区发展规划》和《攀枝花市康养产业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战略定位、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业体系构建、措施路径等方面,引领康养旅游产业快速、有序发展。攀枝花市领导多次带队赴俄罗斯,以及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推广康养产业,争取开通了攀枝花至重庆、深圳、武汉、上海等往返航线。
2.养老产业特色突出。据统计,攀枝花市现有公办养老机构34个,可供老人居住的公办养老床位数3281张;民办养老服务场所45个,拥有康养床位(包含养老床位和旅游康养床位)近7万张,具备年均10万人次老人来攀康养的能力。攀枝花市已成功探索出以台湾敏盛长辈照护中心为主的“台湾模式”,以菩提苑养护中心为主的“日本模式”,以红格风情小镇为主的“欧洲模式”,以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为主的“大型康养机构模式”,以米易阳光车旅休闲度假中心为主的“康养综合体模式”等为代表的五种模式,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上都达到全国一流。围绕康养产业这篇文章,攀枝花市的旅游收入从2011年的50.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2.62亿元,预计到202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80亿元左右。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完整
1.农业产业。攀枝花市目前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基地19个、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示范园13个、园艺标准化示范园3个,拥有全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品质最优、成熟最晚”的芒果基地、四川省设施规模最大的早春喜温蔬菜基地和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攀枝花芒果获得全国首个芒果GAP认证,与枇杷、脐橙、石榴等9个农产品共同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年四季瓜果不断,为康养产业发展奠定了健康饮食基础。借鉴台湾、欧美等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为康养人群提供了赏花摘果、露营避暑等多种选择,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与康养城市建设的不断融合。
2.体育产业。攀枝花市还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已建成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国家级射击射箭竞训基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竞训基地、四川省飞碟竞训基地等四大冬季竞训基地,平均每年吸引20余支国家、省、市和外籍运动队到当地竞赛、训练。集中打造休闲健身场所,已建成市民健身中心、奥林匹克运动中心、金沙江沿江景区、米易及仁和沿江(河)景观步道等系列休闲健身场所,康养运动新生活成为时尚。
3.旅游产业。攀枝花市突出抓好康养旅游项目,建立康养旅游招商项目数据库和“客商库”,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邀请世界知名的阿特金斯公司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的每个板块都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在康复、康养方面与台湾敏盛机构达成合作共识,北京华方米易颐养中心系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直属企业,与攀枝花市米易县民政局合作采用“公建民营”的管理模式,打造了攀西一流的中高端专业性、创新性养老机构;已建成红山国际一期工程、仁和滨河公园等康养旅游项目14个,正加快推进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等13个重大康养旅游项目。2015年,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在攀枝花宣告成立,攀枝花市与周边川滇等9市州共同加入川滇藏大香格里拉营销联盟。
4.节会产业带动。持续举办攀枝花欢乐阳光节、米易·迷昜灯会、格萨拉索玛花节、金芒果节、石榴节等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全国金婚老人阳光行、第六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首届四川养生旅游节系列活动等重大论坛节会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2016年全年在攀枝花过冬康养度假总人数超过10万人次。
(三)文化融入建设,城市品位高端
1.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流域景观3个工程共投入3.18亿元,滨河道两岸绿化带面积达36余万平方米,以种植开花植物攀枝花、芙蓉花、蓝花楹、三角梅、黄槐、紫薇、鸡蛋花等20余种开花植物为主,景观层次由内到外构成复合结构,打破原有成行成列的呆板格局,增加了自然情趣;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采取乔、灌、草并举,赋予绿地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形成了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的景观效果,进一步彰显“花城”特色。
2.米易县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易园和文化广场,突出了廉政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景观打造因地制宜,树立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居在园中,行在绿中”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形象。
3.西昌市邛海公园。该公园距西昌市中心7公里,卧于泸山东北麓,依托面积约31平方公里的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邛海而建,山光云影,一碧千顷。湖畔有邛海宾馆、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天下第一缸、青龙寺、月亮湾和新沙滩景观、莲池、阳光度假村、萝莎玫瑰园、老海亭遗址、核桃村观赏园和四川省体委水上运动学校等精品景点,是西昌市著名的旅游名片。西昌机场在建筑设计上也大量突出了彝族的文化元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留下深刻的地域印象。
(四)民族风情浓郁,文化传承完好
1.攀枝花市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展陈设计和布展站在全国的视角和高度,放眼三线建设的13个主要省、区,全面展示和反映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全面展示了攀枝花市的建设发展变迁历程。
2.西昌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设有8个陈列“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家支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斗争”九个部分。彝族七月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依然传承至今,浓烈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四海八方来客。
三、石柱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县区位优势独特、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资源丰富。蕴藏有20多种矿产资源,是著名的“黄连之乡”“ 辣椒之乡”“ 长毛兔之乡”“莼菜之乡”;生态环境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56.8%,林木覆盖率71.3%,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7.5万个每立方厘米,是康养清肺、养生养心的理想之地。目前正着力打造观养、住养、动养、文养、食养、疗养等“六养”产品,培育康养产业、发展康养经济、建设康养石柱。
(一)做好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康养产业。高标准编制好石柱县康养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由县委县政府牵头,邀请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等对我县康养会诊把脉,突出重点,以大黄水片区为中心,将旅游、中医药、康复、健身、文化、运动、农业等优势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以黄水镇、冷水镇为中心,周边毗邻乡镇建设以小户型为主的精品度假住宅、养老住宅、康养示范基地等;在县城周边的下路、三河、大歇等近郊乡镇(街道)发展近郊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特色农业;在县城建设方面,借四城同创的契机,大力整治破旧落后设施,破除陈规陋习。
(二)突出重点爆点,打造石柱康养名片。一是突出北纬30度神秘纬度带的森林康养,主打生态消夏休闲避暑疗养牌,主推森林疗养、养心、禅修等康养项目,彰显自身的旅游品牌和优势,避免与周边自然文化条件相似区域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二是依托生态优势和黄连、莼菜等绿色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宜游的绿色生态环境、健康有益的绿色有机食品、趣味十足的观赏采摘、户外健身等互动服务;三是努力打造旅游“爆点”,我县旅游资源富集,旅游景点众多,是旅游大县,不是旅游强县,目前还没有一家5A级景区,关键要打造旅游“爆点”。应充分发挥森林、阳光、空气、气候、民俗、农特产品等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核心拳头康养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康养魅力。
(三)引进龙头企业,完善康养产业链条。一是做好现有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承载力;引进大型龙头企业,高起点规划设计,合理利用整合资源,着力在养老护理产业、现代农业项目发展、莼菜、黄连等特色食品药材深加工、土特产包装设计等方面做出成效,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等康养产业链条。
(四)注重节会带动,强化宣传深度广度。通过1个市级品牌节庆活动、N个小型分散的节庆活动“1+N”营销模式,吸引游客,刺激消费。根据山区特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组织体育赛事,如山地自行车赛、山地马拉松等项目,主打“健康牌”,以赛事带动旅游、消费。通过组织全国性的摄影、征文比赛等方式,把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结集出版刊物等形式将这些景观加以宣传,突出北纬30度地域的神秘感,增强吸引力。
(五)深挖文化内涵,加强本土文化传承。我县自唐武德二年至今已置县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着力在文化传承上狠下功夫,对土家土司文化,土家传统农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土家建筑文化、土家饮食文化、地名起源文化,并纳入课堂教育(学)内容,增强传承;加强历史人文遗迹、自然景观、传统村落等的保护;在高速、火车站出入口等地彰显土家民族文化元素,给游客强烈的土家印象。增强康养文化内涵。
(六)严格生态保护,确保康养发展基础。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围绕“蓝天、碧水、宁静、田园、绿地”环保五大行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留住绿水青山,确保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